?
En
首页 > 互动交流 > 互动访谈
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新篇章——专访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
发布日期: 2017-11-24 访问量:107次 字号:[大] [中] [小]

作者:赵争耀

 1月10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发新华社记者撰写的《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一文,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为基本国策》。同一天,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相继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就加强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月12日,陕西省文物局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大会”,局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副处以上人员参加会议。《三秦都市报》与汉唐网联办栏目记者就如何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并以此为指导,推动文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话题,独家专访了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记者: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文物资源作用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成为热点话题,从而引发全国范围内对于文物保护的讨论。您对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 

 赵荣:当前,我国处在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深刻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显得尤为紧迫。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倍受关注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史前文化、独具特色的周文化、气势磅礴的秦文化、兴盛发达的汉文化、丰富多彩的隋唐文化和传统悠久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因此,国务院提出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陕西学习贯彻重要论述意义更加深远、责任更加重大。 

 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演讲和出访中亚地区时,多次讲到了陕西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以法门寺出土的琉璃器为例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我局及时进行专题学习,组织局机关干部到博物馆专门参观西域文物,感受古代中华文明盛世和中西方文明交流渊源;法门寺博物馆还召开了“琉璃器蕴藏的人文精神”座谈会。 

 去年6月,为了便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论述,省文物局及时编印了《习近平论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学习材料手册,下发全省文物系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贯彻。《手册》分主要论述和附录,主要论述中收录了习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在各种重要会议、重大场合关于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论述共16篇,附录收录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7篇习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相关讲话摘录。通过系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论述,增强了全省文物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年11月,利用原浙江省委秘书长、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曦到陕西工作考察与省文物局座谈的机会,请他为省文物局机关介绍习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关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精神。 

 让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 

 记者:陕西田野文物以大型古都城遗址、宫殿遗址、帝王陵园为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积巨大、遗存丰富、价值重要。由于遗址大多分布在城市周边,保护工作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严峻压力和挑战,陕西是怎样处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的? 

 赵荣: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以“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探索出了国家公园、集团运作、市民公园、民营建设和退耕还林五种保护运作模式。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配合和支持,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和推广,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和肯定,引起国际文物组织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4月,省委以“陕西坚持‘四个结合’做好大遗址保护工作”为题上报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赵正永、省长娄勤俭、省委副书记孙清云、副省长白阿莹先后就此作出重要批示。 

 继2014年6月成功将7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报成世界遗产后,又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专题论坛”。为发挥7处丝路申遗点的管理示范作用,全面提升省内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和储备更多的拓展项目,启动了新一轮全省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遴选8大类具有申遗潜力的项目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就让文物活起来、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陕西省文物局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赵荣:除了大遗址保护中的惠民行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全省“国保”“省保”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和省政府确定的“全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文物遗址占多半)、“陕西十大文化景区”(文物遗址占9个)规划和陕西省“十三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文物事业“一个跨越、两个提升、三个体系、四个格局、五大建设、六个创新”战略目标。为让沉寂千年的29座汉唐帝王陵得到开发利用,我局组织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汉唐帝陵文物旅游线路规划编制工作,省政府协调省发改、交通、旅游等部门积极打造汉唐帝陵文物旅游线路,利用公路交通将分布在关中各地的汉唐帝陵串起来,在全国形成独特的汉唐陵旅游线路网络,让数千年来沉睡在大山深处或荒郊野外的珍贵文物走进观众。 

 文物惠民的民生答卷 

 记者: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文物事业已经逐步成为百姓精神大餐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荣:是的。如果说博物馆提供给人们的是精神财富,那么陕西人无疑是无比富有的。近年来,在不断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力度的同时,让大批文管所变身“陈列馆”,将藏在库房的文物展出参观;通过流动博物馆、文物流动车等创新模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走到田间地头,让文物专家走进乡村为普通百姓讲解,让广大群众通过参与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另外,在陕西文物数据中心建设服务器集群,将全省209家文物收藏单位和文物管理部门链接到数据库系统中,是全国唯一在全省实施文物数据共享的省份。在此基础上建成陕西数字博物馆,让文物资源在社会层面上活起来;数字博物馆网络版是省政府推出的重要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参观人数已突破50万人次。 

 记者:文物在公众眼中一直都显得十分神秘,那么,在宣传文化遗产知识,让公众分享文化保护成果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赵荣:这样的例子很多。在碑林博物馆建立文化遗产宣传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提出“让文化遗产活起 来、让碑石背后的故事走出来”;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组织书法进校园活动30场,让书法文物“进校园”、让艺术家“接地气”成为博物馆别具特色的“文化下乡”品牌活动;在省考古研究院建立公众考古部,在陕历博学术厅开办公众讲坛,通过考古工地、出版刊物、学术讲坛等形式,开展面向普通公众的文物知识普及活动;国家文物局在汉阳陵博物馆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我局在该馆多次组织公众参与的模拟考古活动;我局与省教育厅联合发文,明确提出将博物馆教育和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小学德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出版《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丛书教材;发挥《陕西文化遗产报》、汉唐网和汉唐网微博的宣传阵地作用,让更多公众分享文化保护成果。 

 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记者:2014年3月27日,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多次讲到中华文明在陕西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珍贵文物。陕西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地位极为特殊,文物部门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赵荣:我们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潜力,使大批古代遗存的帝王陵、都城和宫殿遗址、考古遗址得到有效保护,一批遗址类博物馆成为新的陕西古代文化旅游景区,吸引众多包括外国元首、政要和普通外宾到陕参观。以秦兵马俑、法门寺佛指舍利、碑林书法等陕西独特文物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目前,到访陕西的世界各国元首、政要超过200多位,有的访华首站直接选择西安,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2014年,组织或参与组织6项重要文物出境展览;引进外国文物展览5项。共接待美国、法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达到206批4922人次,共派出39个团组102人次赴1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物展示交流活动;圆满完成2014年“驻华使节走进中国文化遗产”活动,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周子牧专程到陕西表示希望双方在文物领域加强交流合作。 

 陕西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利用文物资源组织专题文物出境展览,截至目前共组织各类文物出境展览193次,先后到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观众累计达到了5700万人次之多。近年来我省由过去单纯的文物对外展览逐步向主动开展文物引进展览转变。省文物交流中心在文物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陕历博、秦陵博物院、碑林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等单位加强了文物引进展览。这些工作都推动了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我省与西方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先进国家的交流合作,极大地提升了我省的文化遗产保护水平。